导语:在中国,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成绩并不仅维系于一人,而是关乎很多人的饭碗与升迁。在这个高压锅里,运动员承载得东西太多太重。[详细]
无缘金牌等于“有愧于祖国”
丢冠后吴景彪含泪鞠躬致歉,那枚银牌他都懒得看一下,哭着表示:“我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详细]
金牌回国领导接机享VIP通道
中国射击队一批队员先行回国,在机场,有记者看见易思玲从门前跑过,但却始终不见其走出来,射击队告知记者他们已从VIP通道被领导接走,离开了机场。[详细]
个人感情让位于国家荣誉
当李雪英夺得举重58公斤级的金牌时,他的父亲李相民就在现场观众席上默默地注视着她,眼里泛着泪花。65岁的李相民含泪说,他就想马上见到两年未见的女儿。[详细]
母亲患肿瘤不敢告诉女儿
8年前,吴敏霞母亲查出了乳腺肿瘤。对这件事情,家里一直瞒着吴敏霞,这个谎言直到不久之前才被拆穿,好在,当时母亲已经大病痊愈结束了治疗。 [详细]
金牌背后的故事——运动员屡受伤病困扰拷问中国体育训练方式和理念
中国体育运动员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佳绩,原本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当你真正了解到那些金牌背后的故事时,你会发现这是运动员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后的结果,而相对于付出,那枚金牌显得并不是那么闪亮。比如女排,因为伤病,女排队员没有一个人能蹲着上厕所;比如体操,现在的小队员们都是在哭着训练;比如举重,每一个队员每天都要举起三四十吨的重量;再比如马拉松,很多选手因为艰苦的训练,双脚已严重变形。[详细]
陆滢直言 中国运动员无任何业余爱好
奥运蝶泳银牌获得者陆滢对中国游泳队的训练方式提出了罕见的批评,称“中国队训练过于严格,而跟澳洲的运动员一起训练,能感受到他们对游泳这项运动的热情,让我体会到究竟是你想练和你为谁练的区别。” [详细]
戴利讽刺邱波就像一个机器人
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英国跳水天才戴利语出惊人,说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运动员邱波就像机器人一样,“他像一个机器人……如果你不给他压力的话,他就不会犯错,所以击败他是件很难的事情。”[详细]
“苦练出冠军”是运动员的成功指南
往深里说,我们何必把强求孩子苦练和奥运金牌挂上钩呢?告诉孩子奥林匹克运动的体育和社会内涵,让孩子对人间体育和体育人间有科学和理性的认识,远比希冀孩子当奥运会冠军更重要,对孩子的体育人生成长更有裨益。
一让孩子进行“魔鬼”式的训练,就必言奥运会冠军的远大理想和“爱国意识”,难道随便的“魔鬼”式训练,就一定会成为奥运会冠军吗,急功近利的体育培育意识可见一斑。
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长或者教练员,对孩子的体育训练更多地体现了体育的功利思维,夺金牌的体育教育甚嚣尘上,体育对于改变个人和国民健康的教育被严重忽视了,因此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满身伤痛的冠军。 [详细]
业余体校中练体操的男孩
独家评论:金牌机器是如何炼成的
戴利和陆滢所说并非失之偏颇,运动员在精神层面上所处的环境没有实质性改变。尽管个别队伍对运动员管理上宽松了一些,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释放。奥运会之前的两个春节,运动员都无法与家人团聚。在体制之内,官员以及教练们并未觉得不妥,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运动员生活在巨大的蒸笼里。他们必须经年累月的训练,也必须带伤训练,还必须与媒体保持距离,到最后还必须要有成绩保障。因为无论哪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总会有很多利益相关者来追究责任。 [详细]
独家专栏:中国运动员为什么不能支配自己的情感?
中国人天生具有任劳任怨的伟大品格:一些事情发生了,可以强忍悲痛,然后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一些事情改变了,可以强拧着当世界还跟原来一样。每次体育大赛之后,我们都会被告知这样“老套”而“感人”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似乎只有在完成比赛后才有资格知道家庭的重要变故,似乎他们只有在放下器械走出赛场的那一刻,才能拿回属于肉身的感情权利。 [详细]
结语:就像奥林匹克的英语全文“Olympic Games”,把体育还原成它的本质就是一场游戏。如果你要是太执着了,那么你就输了。生活,亦如此。[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